wangxihua916 / Interview-Guideline-02

Geek Repo:Geek Repo

Github PK Tool:Github PK Tool

Interview-Guideline-02

年后回来,我们的重点招聘在高级岗位上,最近拒绝我们的offer的人比较多,我重点盘点关于我们这边的公司和 BAT 的整体对比情况,包括接下来从招聘方面如何做到更好。因为以我们公司现有Golang和大数据团队等的招聘要求来看,基本上我们看上的(需要达到现有团队高位数能力)的肯定都能拿到 BAT 和今日头条(国内的一些大厂)的 offer,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让候选人能倾向于选择我们需要做不少事情。 综合过去一些候选人的情况,他们对于 BAT 的优势看法是这样的:

  1. BAT的待遇和福利会更好。
  2. BAT平台更大,是职场发展的典型一种跳板,比如在职场上任何一个人有 BAT 背景,在后续工作机会选择上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国内。
  3. BAT 这两年也在重点发力 ToB+海外市场,尤其是这方面主要的团队大部分在深圳,所以 BAT 内部现在也有很多这个方面的机会和空间,他们增速也很快。
  4. BAT 应对经济危机等能力会更强,尤其是最近经济环境不好,BAT 会成为很多人的天然避险的地方,过去深圳太多公司倒闭,优秀的人很多流到 BAT。
  5. BAT 的整体流程和规范比较完善

对于 AfterShip 来说,我们相比 BAT 的优势是:

  1. 我们有相对好的团队文化,比如极客文化、工具文化等,包括整体人员结构也比较简单,在这里能更好的去做事情,BAT 内部都相对复杂一些,未必能很好推动起来很多事情
  2. 我们对于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给与他们更加复合性的成长,让他们不仅是对于技术,对于产品、市场等很多方面也会有综合的成长
  3. 我们对海外市场更加的了解,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对于这类问题,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是很正常的,我年前和年后也有跟陈皓(左耳朵耗子)和谢孟军(他是Golang 国内最出名的人之一,组织 Golang 技术大会,现在也在创业)。他们公司同样都很难招到 BAT 的人及其能拿到 BAT offer 的人,也就是很多候选人最终在选择的时候,后面自然而然又落实到BAT 的很多光环上面去,尤其是现在经济环境下很多人比较悲观

所以我们这边接下来也会重点调整一下策略: 1.对于之前小军哥和小麦认识的一些人,我们会再直接找一些过来。去年以及再之前我们是期望不要太多同类的人,但是接下来还是优先在认识的一些人这里去入手,会更快更稳一些. 2.会重点再去社区里面多交流,多找一些人。同时接下来会去一些有很大流量的公众号去写文章。至少先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公司,然后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公司。 3。包括对于一些有一定经验,比较踏实努力做事的,也会综合去看看。

去年和今年,我有陆续再跟在 BAT 的朋友们聊,他们说这两年是 BAT 招人最好招的两年。在此之前,有一些不错的人,也会觉得外面的创业机会也不错,很多公司发展也很好,未必想要去 BAT,但是去年和今年,这批人全部都回流回去了,其实也包括很多人二次回去。比如很多腾讯的人,出来到其他公司,然后又都回去了,他们公司也是很欢迎。所以这两年对于非 BAT 公司的人想要招聘 BAT 公司能力的公司来说,是挑战最大的,我也会再看看一些策略上是否调整 。

昨天晚上我和小军哥大概了解了下,美图厦门和美图北京 之前团队的人,基本上离职的 80%以上现在都是 BAT 和今日头条里。之前这种情况会比较少,如果在中大公司呆过,不过再想继续去大公司,但是这两年就不一样了。

我们为什么会热衷找中间偏上的这类人,因为这类人是最可遇不可求的人,最好的 10%是比较好识别和找到,不过这是竞争最激烈的。70%的相对不好和一般的,我们是都完全看不上,也不大适合我们。剩下的 10-20%的中位数的人,基本上就是我们过去找人时候待定的那批人的情况。

如果是期望对于现有团队中位数以上能力的,那么是需要最好的这 10%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从快速招聘的角度,中间的这 10-20%的人是潜在的关键。比如很多公司快速去招聘几百上千人,基本上是通过中间的这 10-20%去入手,典型的是有赞、微盟等这些公司。这批人,就是会存在短时间一些文化稀释的问题,需要后续逐步去调整甚至替换掉。

也就是中间的这 10-20%的人,有一些是属于潜力很大整体不错的,但是达不到 BAT 的,这些人是可遇不可求,过去我们也一直在寻找这些人,也入职一些这些人。当然大部分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就是过去我们淘汰的那批人,就是可以用,但是可能不是很好的这些,就是没有明显问题,也没有明显亮点的。

中间的这 10-20%的人,具体来看是这几个类别: 1.潜力很好,但是还没有达到 BAT 标准,未来可能会达到,性价比也还可以:这种是直接争取过来,团队过去碰到这类人是直接要。 2.潜力还不错,但是要价偏高,自己对于自己也比较自信:这类人之前暂时都不要。从公司平衡角度去看,我们尽量还是以着他的当前能力来看,尽管他觉得他要很高。这里也是过去淘汰率很高的一类. 3.没有明显问题,也没有明显亮点的,可以用的人,但是潜力中等。这种人过去都是基于团队的情况考虑,如果团队有更高级的人带,或者团队很需要人,就会先招聘。但是过去一段时间就暂缓了这类人。 4.比较技术性,技术方面还不错,但是产品思维相对比较弱,不会有太多想法:这类人也是我们淘汰比例比较大的,比如之前一批有让 teddy 去聊的最后没有再继续推进的很大部分是这种人。

因为目前我们从整体研发流程和规范,包括做事方式等很多方面,如果要做到这样的效果,或者能很好接受这样,对于人才要求不低。所以我们在市场上招人的要求比其他公司都会偏高。所以具体在招人上面,差别最大的是这里的 10-20%的这类人的差异。

从整体的招人和培养原则上,过去一直也是相对比较明确的是: 1.人才培养方面 : 一方面我们期望快速去帮助现有人成长,另外一方面也是应对我们在影响力建设方面给与大家的成长承诺。 1)新员工培训和成长体系相关 2)内部员工成长和培训体系相关 3)针对 Leader 的成长和培训,包括 1 对1 沟通和培训 4)内部的一些相关制度的完善,比如职级、晋升、故障管理等 5)岗位和所做项目的不断梳理调整,尽量让大家能更大发挥,职责明确,及其也能帮助他们成长及其公司发展 2. 影响力建设方面:最近综合做的也会有更多的事情,让更多人认识我们和知道我们,不管是业务、团队还是文化。 1)外部各种技术大会和线上会议推广 2)认识深圳整个圈子的技术负责人及其相关人 3)外部主要的公众号和博客的文章推广(还有几篇文章会持续发布出去) 3. 深圳市场人才结构方面: 1)深圳的人才结构在国内是比较特殊的,中间层面的人比较稀缺,两级分化非常严重,BAT 之外就是中小公司,不像是北京他们有大量的中等公司。 2)我们公司很需要大量中间这个层面的,但是这是深圳相对比较难的地方。所以我们重点在挖掘中小公司成长潜力大的,及其一些其他城市回来的,当然也包括一些深圳大公司的。 4. 熟人方面 1)内部推荐一直也是公司内部主要的人才来源 2)过去还有一批人才,尤其是美图、微博的,暂时没有重点去推进,这个可以接下来推进一下。 3)行业里也有认识一批人,不过性价比会是比较大的挑战,所以暂时还没有太多去拉入进来。 5. 招聘方面:如果复盘过去的招人方面,人才最终流失最大的是 1)大公司的人才或者也拿到大公司 offer 的人才:这类人才就如上面提到的有那些挑战。现有 咱们golang 团队里差不多会有3/4的人能拿到 BAT offer 或者就是从 BAT 过来。 2)有潜力的人才但是要价偏高:这个比重会比较大,比如去年年底连续有一批人是这样的。 3)比较技术性,但是产品思维等方面不足:这个也是最终没有发 offer 比重最大的其中之一。 4)中规中矩,不好也不差:这个很看团队,有些团队需要。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