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eboy / Android-InterView

android 面试汇总

Geek Repo:Geek Repo

Github PK Tool:Github PK Tool

Android-InterView

android 面试汇总 ##如果后台的Activity由于某原因被系统回收了,如何在被系统回收之前保存当前状态? 在onSaveInstanceState()中保存其状态。activity被置于后台时,在执行onStop之前,通过onSaveInstacneState 保存当前activity状态。如果被系统杀死,再次被调起时,,在onResume之前,onStart之后,通过 onRestoreInstanceState()来恢复其状态。如果没有被系统杀死,则不执行onRestoreInstanceState。 如果用户点击back键,则onSaveInstanceState()不会被调用。onSaveInstanceState()在以下几种情况会被调用: 1,按home键时;2,横竖屏切换时;3,按电源键时;4,从当前activity进入另一个activity时。 系统默认只会保存ui状态--view hierarchy,比如editext里面的text,或者listview的scroll位置, 不会保存别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则复写此方法。 ##2,请解释下在单线程模型中Message、Handler、Message Queue、Looper之间的关系。 Message:包含消息id,存放携带消息数据的消息对象,MessageQueue 统一管理,handler发送和处理; MessageQue 消息队列,管理message的队列,存放handler发过来的消息,链表串联, 经由looper抽取 Looper:消息泵,不断抽取messageQueue中的消息,一个messageque对应 一个looper。实现消息队列创建和消息循环功能。静态方法prepare和loop。 handler: 用来发送message和处理message。在使用handler之前必须使用looper创建了 队列,否则抛出异常。需要实现handleMessage来处理message。Thread 线程 负责调 度整个消息循环,即消息循环的执行场所。 有个问题,为什么非要出来个looper,而不是把looper的功能放到handler里面实现呢? 我觉得是面向对象的原则,由于looper里面的功能基本不怎么变化,也不需要用户了解, 因此将其封装,仅仅将handler和message对用户开放去调用。

mahua

在非主线程中直接new Handler() 会报如下的错误: java.lang.RuntimeException: Can't create handler inside thread that has not called Looper.prepare() 原因是非主线程中默认没有创建Looper对象,需要先调用Looper.prepare()启用Looper。

##TCP的3次握手和4次挥手? 3次握手连接,首先连接端发送一个连接请求,syn为1,接收端回复一个确认表示同意连接, 连接端发送确认,表示收到接收端的连接确认,至此连接成功,可以全双工的发送数据。

4次断开连接,首先连接端发送fin为1的请求,表示自己不再发送数据,接收端收到后发送 确认,并再次发送一个自己的fin请求,表示自己也不再发送数据,连接端发送确认,至此 断开连接成功。 mahua mahua ##tcp三次握手存在的风险? 攻击方伪造IP地址发送大量的SYN包,使服务端发送的SYN+ACK包得不到确认,服务器端将 为了维护一个非常大的半连Syn攻击就是 攻击客户端 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 向服务器不断地发送syn包,服务器回复确认包,并等待客户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 ,服务器需要不断的重发直 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长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正常的SYN 请求被丢弃,目标系统运行缓慢,严重者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 Syn攻击是一个典型的DDOS攻击。检测SYN攻击非常的方便,当你在服务器上看到大量的半连 接状态时,特别是源IP地址是随机的,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是一次SYN攻击.在Linux下可以如 下命令检测是否被Syn攻击 netstat -n -p TCP | grep SYN_RECV 一般较新的TCP/IP协议栈都对这一过程进行修正来防范Syn攻击,修改tcp协议实现。主要方 法有SynAttackProtect保护机制、SYN cookies技术、增加最大半连接和缩短超时时间等. 但是不能完全防范syn攻击。接列表而消耗非常多的资源,服务器失去响应,即服务器端受 到了SYN Flood攻击。 ##为什么关闭连接要四次挥手? TCP是全双工通道,一方发起关闭请求只关闭了一个方向上的通道,所以建立连接的双方都 要发起关闭请求并确认来关闭各自方向上的数据通道。 ##为什么建立连接要三次握手? 目的: 防止已经失效的连接请求到达服务端,创建无效的连接,浪费资源。 说明: 当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在网络上的某个节点被滞留了(网络会存在许多不 可靠的因素),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又到达了服务端,服务端误以为这是一个新的建立连接 的请求,于是就会向客户端发出确认包并建立连接。 实际上客户端当前并没有发出创建连接的请求,就会丢弃服务端的确认包。而服务端却创 建了连接并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浪费了相关的资源。

tcp拥塞控制机制?

计算机网络中的带宽、交换节点中缓存和处理机等,都是网络资源。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 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会变坏。这种情况就叫 做阻塞。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 过载。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和流量控制不同,流量控制指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 (1) 拥塞窗口(cwnd):拥塞控制的关键参数,它描述源端在拥塞控制情况下一次最多能发送 的数据包的数量。 (2) 通告窗口(awin):接收端给源端预设的发送窗口大小,它只在TCP连接建立的初始阶段 发挥作用。 (3) 发送窗口(win):源端每次实际发送数据的窗口大小。 (4) 慢启动阈值(ssthresh):拥塞控制中慢启动阶段和拥塞避免阶段的分界点。初始值通 常设为65535byte。 (5) 回路响应时间(RTT):一个TCP数据包从源端发送到接收端,源端收到接收端确认的时间 间隔。 (6) 超时重传计数器(RTO):描述数据包从发送到失效的时间间隔,是判断数据包丢失与否 及网络是否拥塞的重要参数。通常设为2RTT或5RTT。 (7) 快速重传阈值(tcprexmtthresh)::能触发快速重传的源端收到重复确认包ACK的个数。 当此个数超过tcprexmtthresh时,网络就进入快速重传阶段。tcprexmtthresh缺省值为3。 ####1,慢开始与拥塞避免 发送方维持一个叫做拥塞窗口cwnd(congestion window)的状态变量。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 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等于拥塞窗口个,另外 考虑到接收方的接受能力,发送窗口可能小于拥塞窗口。 慢开始算法的思路就是,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探测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 就是由小到大的逐渐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如图所示

当建立连接后,设置cwnd为1(这里用报文段的个数的拥塞窗口大小举例说明慢开始算法 ,实时拥塞窗口大小是以字节为单位的),发送1个数据包,接收方接收到后,发送确认 信息;cwnd变为1×2,发送2个数据包,接收方接收到后,发送2个确认信息;cwnd变为2×2 ,发送4个数据包,接收方收到后,发送4个确认信息,cwnd变为4×2... 为了防止cwnd增长过大引起网络拥塞,还需设置一个慢开始门限ssthresh状态变量。 ssthresh的用法如下: 当cwnd<ssthresh时,使用慢开始算法。 当cwnd>ssthresh时,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当cwnd=ssthresh时,慢开始与拥塞避免算法任意。 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缓慢增长,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 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无论是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根据就是 没有收到确认,虽然没有收到确认可能是其他原因的分组丢失,但是因为无法判定,所 以都当做拥塞来处理),就把慢开始门限设置为出现拥塞时的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然 后把拥塞窗口设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 ####2,快重传和快恢复 快重传要求接收方在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而不要等到自己发 送数据是捎带确认。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发只要一连收到3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 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设置的重传计时器时间到期。 快重传配合使用的还有快恢复算法,有以下两个要点: ①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ssthresh门限减半。但 是接下去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 ②考虑到如果网络出现拥塞的话就不会收到好几个重复的确认,所以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 可能没有出现拥塞。所以此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而是将cwnd设置为ssthresh的大小,然 后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如下图: 参考:http://blog.csdn.net/sicofield/article/details/9708383 http://blog.chinaunix.net/uid-27122224-id-3276910.html http://www.cnblogs.com/zhuzheic/archive/2013/04/08/3008364.html

###Android ipc的方式aidl的机制?与传统的linux ipc区别? 先说区别,aidl是解决android进程通信问题,是一种rpc的调用方式。由Dianne Hackbor提出。传统的linux通信有pipe管道、信号和跟踪。但其都局限于父进程与子进程之间,或者兄弟进程之间,后来增加了命名管道,使得不再局限于亲戚之间进程,后来AT&T Unix又增加报文队列,共享内存和信号量,BSD Linux增加了socket进程通信机制。为什么android自己设计一个新的ipc方式,原因如下: 另一方面是传输性能。socket作为一款通用接口,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和本机上进程间的低速通信。消息队列和管道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即数据先从发送方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然后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缓存区,至少有两次拷贝过程。共享内存虽然无需拷贝,但控制复杂,难以使用。 各种IPC方式数据拷贝次数如下表:

IPC 数据copy次数 共内存 0 Binder 1 Socket/Pipe/消息队列 2

还有一点是出于安全性考虑。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式,拥有众多开发者的的平台,应用程序的来源广泛,确保智能终端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终端用户不希望从网上下载的程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窥隐私数据,连接无线网络,长期操作底层设备导致电池很快耗尽等等。传统IPC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来确保。首先传统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用户ID/进程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使用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但这样不可靠,容易被恶意程序利用。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比如命名管道的名称,system V的键值,socket的ip地址或文件名都是开放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不管怎样都无法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地址获得连接。

Binder提供了远程过程调用RPC功能,英文意思是粘结剂的意思。在android的binder机制中,由一系列组件组成,分别是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和binder驱动程序,其中client,server和service manager运行在用户空间,binder驱动程序运行在内核空间,binder就是将这四个组件粘合在一起的粘结剂,其中核心组件便是binder驱动程序,service manger提供了辅助管理功能,client和server正式在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ger提供的基础设施上,进行client-server之间的通信。Service Manager和Binder驱动已经在Android平台中实现好,开发者只要按照规范实现自己的Client和Server组件就可以了。如图所示

调用方式的实现参考:http://blog.csdn.net/songjinshi/article/details/22918405 参考:http://www.cnblogs.com/albert1017/p/3849585.html ###AMS WMS作用? 1,ams :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统一调各应用程序的activity 2,wms:管理所有窗口。创建、删除窗口,设置焦点窗口。保持窗口层次关系,以便surfaceflinger能据此绘制屏幕。将窗口信息传递给inputmanager对象,以便inputdispatcher能够把输入消息拍发给和屏幕上显示一致的窗口。

About

android 面试汇总

License: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