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yqingfeng / Blog

冴羽写博客的地方,预计写四个系列:JavaScript深入系列、JavaScript专题系列、ES6系列、React系列。

Geek Repo:Geek Repo

Github PK Tool:Github PK Tool

冴羽答读者问:悄悄过来蹭个回答

mqyqingfeng opened this issue · comments

前言

最近我发起了「冴羽答读者问」活动,如果你也有想要提问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按照顺序依此回答。

正文

这个问题我们就聊聊“如何提问”好了。

回答这个问题,自我感觉有些班门弄斧,因为我并不是一个擅长提问的人,所以我就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好了。

提问的场景有很多,先说工作中。

我们的老板常会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简略的描述后就让我们去做,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细问就直接去做了,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与老板想要的东西差别很大,又陷入返工之中。

这就是因为在揽下事情的时候没有明确思路,以至于跟老板真正的想法对不上,为了避免返工之类的麻烦,你当时就应该细致的询问一遍,但具体要问哪些内容呢?

这里可以参考领域场景分析的 6W 模型,即描写场景的过程必须包含 Who,What,Why,Where,When 与hoW 这六个要素。

所以对于一件事情,你可以问:

  1. Who 面向的用户群体是谁?
  2. When 什么时候要?
  3. Where 发生场合在哪里?
  4. What 这件事情具体要包含哪些内容?
  5. Why 为什么要做这个互动?
  6. hoW 内容实现的思路?

把这些内容跟老板对齐之后,多少会清晰一点,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而如果我们是问的角色,在工作中,我们提问他人,尤其是追究他人的时候,要注意,少问 why,多问 how。

就比如当一个人进度没有完成的时候,你去问 why?

“你为什么进度落后这么多?”

“你为什么不按照计划执行?”

试想如果你被这样追究,你的第一反应绝对是保护自己,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但这个理由真的就是原因吗?

我们会回答一个让自己受伤最小的答案,而非真实的答案。

所以与其问 Why,事情都已经发生,不如着眼于如何补救,问其 How,比如说“我们接下来怎么做,才能赶上原先的进度?”

这种做法反而能让被提问者少些压力,化内疚为力量,对于事情的推动更有益出。

当然了,如果你身边都是一群烂人,就当我没说。

最后说说微信群这个场景,因为在我的微信群里,经常有同学提问问题,这里我说一些我看到的,提问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问之前,先问下搜索引擎

不要问搜索引擎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对他人时间的尊重。

  1. 不要在群聊最火热的时候提问

群聊最火热的时候,建议不要发起自己的问题,因为此时虽然看到你问题的人多,但大家还沉浸在当前的聊天话题中,往往对你的问题并不关心,反而继续聊天,很快你的提问就淹没在信息流中,最后无人注意。像我们群工作日的平均消息数达到 1500+,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如果让我建议的话,在聊天热度开始降下来的时候提问最好,而这个热度的把控就靠感觉了。

同理,不要在群主宣布事情的时候突然插入提问,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提问被群主的消息冲掉。

  1. 提问要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

不要直接就问,“xxx不能用为什么”?“xxx运行不了怎么办”。一个表象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原因,你电脑坏了都有可能,谁知道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你要是真的想知道解决方法,至少把问题相关的详细背景讲清楚。作为提问者,你对这个问题的上下文有清楚的了解,但别人没有,别人在不懂你的上下文时,对你的问题很容易一脸懵逼的,自然也不会帮忙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别人态度好具体询问了你的上下文信息,一定要说声谢谢,这真的是人家善良热心有品格。但如果你是别人问一点,你回复一点,这种挤牙膏式的回复,别人的耐心也会被磨去的。

  1. 问合适的人

有同学问我“某某行业怎么样”,“某某公司和某某公司比怎么样”,说真的,再厉害的大佬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我自己又不在这个行业,不在这个公司,怎么给你提供有效的建议呢?

所以这种问题与其问个人,不如在群里提问,人多的情况下,可能还真有在这个行业或公司工作过的人提供建议,这时候你再加好友私聊就更准确了。

而如果你知道群里有相关问题经验的同学,你可以直接 @ 他们。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讲过一个纽约市皇后区的寻常凶杀案:

半个多小时里,凶手在基尤加登斯跟踪一位妇女,并对其施以三次攻击,而皇后区38位尊敬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们却漠然视之。

有两次,他们的声音、他们卧室突然亮起的灯光打断了凶手的攻击,把他吓跑了。可两次他都回来了,重新跟上她,用刀子刺她。惨剧发生期间,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直到妇女死后,才有一个目击者报了警。

这个案件引发了社会非常大的讨论,对此心理学家给出了解释:

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很浅显,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说不定其他人会帮忙或打电话,说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经这么干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别人帮忙(或者别人已经帮了忙),结果人人都没帮忙。

第二个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它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到多元无知效应。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倒在小巷里的男人,是心脏病发作了,还是只是喝醉了酒?隔壁的喧闹是需要报警的暴力打斗,还是只是夫妻俩在吵吵闹闹,外人干涉不必要也不恰当?到底是怎么回事?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人很自然地会根据周围其他人的行动来加以判断。我们可以根据其他目击者的反应方式,得知事情到底够不够紧急。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呼救,我的建议是从人群里找出一个人来,盯着他,直接指着他说:“你,穿蓝夹克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救护车来。”各项科学证据表明,只要你这样做,你就应该会得到快速、有效的帮助。

之所以讲这个例子,主要目的是给你普及一个求生小技巧,顺便告诉你,如果直接@他人,也许会得到更有效的回复,尤其当你知道他有相关经验的时候。

  1. 态度要礼貌

没有人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所以态度要礼貌。

  1. 切忌敏感

在一个群里提问最重要的就是脸皮厚了。

我在群里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第一次的提问没有任何反馈的话,往往这个人就不再发言,最后被清掉。

一个问题得不到解答是很常见的事情,微信群上限最多 500 人,如果你的问题属于某一个细分领域,并且非常细节,很可能大家都没有遇到过,即便有想帮助你的心,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

而提问的人往往很受伤,以为自己不受重视,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做个成熟的成年人。

  1. 夸奖与提问

“冴羽,你每天都坚持早起锻炼,真的是太厉害了,你怎么做到的呀?”

这个问题虽然不是真的,但道理是相通的,这种暖心的提问会更让人愿意回答。

  1.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如果你在群里多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当你提问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人愿意帮你。你对他人有善意,他人自然也会回报。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

  1. 不要问我在吗

给你看「这波要反杀」大佬的签名截图:

image.png
而我的签名是:

image.png
我们各自有各自的故事……

系列文章

冴羽答读者问全目录: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

如果喜欢或者有所启发,欢迎 star,对作者也是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