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emy / mentor-program-3rd

程式導師實驗計畫第三期

Geek Repo:Geek Repo

Github PK Tool:Github PK Tool

學生心得:yakim-shu

yakim-shu opened this issue · comments

commented

背景介紹

做了三年的網頁設計師,工作內容算是網頁設計、前端開發各佔 50%,所以算是本期學生中少數有工作經驗的,但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跟經歷不成正比,擁有的工作經歷不像是優勢,反而像是種枷鎖。之後去澳洲流浪了一年,有意識的拋開跟程式有關的一切,想要過嘗試更多可能性的人生,回來又繼續欒樂了好一陣子。

本來為回到職場的計畫是:列好要精進的領域、以看線上教程的方式自學,後來看到 Huli 第三期的課程大綱跟發現寶藏一樣開心,毫不猶豫立刻就報名。

那時為了想要心無旁鶩的自學、精進前端技能,還鼓吹男友跟我一起搬到了遙遠的恆春,試想著在沒有人會打擾的地方專心學習,幸運的是每次做超脫常理的決定時,身邊的人總是無條件支持我。

用 MBTI 人格理論來概略分類的話是 ENTP。 ( 單純跟風 )

報名目標

我不知道其他無經驗的同學是怎麼看待課綱的,但我當初看到課綱涵蓋著前後端、包括效能優化跟資訊安全、框架應用,簡直豐富的不可思議,去外面工作個一兩年也不見得能全部碰到,尤其如果是待在大公司專注在某一領域,很難退一步用更廣的視野去理解開發工程。

儘管課程內容很豐富,我還是覺得最好的學習動機來自於需求,以自己以前的自學經驗來說,沒有實踐的學習會讓我很茫然,我可以透過課程了解一個理論或規則,也知道工具能拿來做什麼,但如果沒有實務性的應用,會感覺像是浮在空中一樣不踏實,所以我覺得能從工作中學習是最好的,當初是希望能透過課程將自己訓練成一個 "基本技術門檻能過關" 的工程師,然後讓我可以進去一個理想團隊繼續學習。

當初的報名信是這麼寫的:「 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進入有一直在『 求進步 』的團隊,理想是達到他們開的需求的 60-70%,剩下的 30-40% 是讓我成長的空間。 不知道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妄想,但至少我相信不是不可能! 」

所以當收到報名成功的信真的超開心,因為我本來就有在長期關注 Huli 的文章,是個鐵粉來著。目前以結果來看,不僅是達成當初設下的目標:一張進入理想團隊的門票,還有更多意想不到透過課程得到的收穫,與同學、Huli 的互動,以及實際吸收到的開發技能,完全超出我預期。


課程內容

關於技術跟工具就不多著墨,以下記錄我特別印象深刻的過程。

前期( 1 - 10 week )

這段期間都待在恆春,過著每天早上督促自己去圖書館待著,傍晚去**,持續看課程寫筆記的日子,完全是人生的健康高峰期,也因為作息如此健康,也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時期。

我很喜歡第一週的超級挑戰題,初次感受到 CLI 的無窮威力,第五週也因為看同學作業的流程覺得有點麻煩,自己試著寫個半殘的抓作業小程式,儘管之前也工作了一陣子,但這時藉由這個練習才真正體會到原來「 用程式解決問題 」是怎麼一回事,雖然結果不盡人意,但那種從「 發現問題、分析如何利用現有的技能解決、實際動手 」的過程真的是,無與倫比。

這期間都算是在跟之前的工作經驗中有些交集,所以算是半個舒適圈,常聽到同學覺得自己是切版苦手,我算是比較有經驗的,但好像也給不出什麼好建議,大概就是練習吧,在切板切到想吐中成長,如果感到痛苦,那就代表你做對了。

中期( 11 - 20 week )

課程進入我超期待的後端部分,我感覺 PHP 是一個很直接的語言,留言板作業會用到的功能都不算太難,但也可以很明顯發現當網頁的架構越來越大,原本的寫法應該會很悲劇,可惜後來因為時間關係把後端的框架先跳過了。而連續好幾週的留言版算是作業中比較完整的練習,很慶幸那時挑戰題都有做,最後還可以拿來當面試作品。

接著搬回家住的這段期間,學習品質算是時好時壞,尤其在 14 週部署的時候因為充滿挫折,卡在一個跨不去的檻真的讓人動力全失,也經歷過一段學習黑暗期,還好跟朋友聊過之後舒坦許多,有時候真的需要別人拉你一把,我想能好好的把遭遇到的困境描述出來,就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也感謝那時 Huli 剛好給了我一個合作的機會 - Lazy Hackathon。

感謝這個有趣的機會,需求是做個任意主題的 landing page,因為是從零開始的東西,除了要放很多圖片跟很慢之外的要求,沒有任何限制,是個目標明確且掌握度 100% 的專案,從主題、設計、文案、切版都做得很開心,可能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之後的優化作業也是拼全力執行,且也多虧當時的用心,這份優化作業在之後的面試中很常被提到也給予肯定,真的要再次感謝 Huli。

另外 17 週的 JavaScrtip 原理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探究技術原理可以深入到種程度,Huli 文章背後的研究精神是我學到最多的地方。

後期( 21 - 24 week )

終於進入最後階段的框架 React,自己以往就是一個 jQuery 工具人,能體驗不同的思考模式我覺得很興奮,而的確就像 Huli 說的框架是入門最難,而其他更多的只是熟悉框架的規則與習慣不同資料流動的方式,在學 React 的時候不是靠先理解才使用,而是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一邊理解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從練習中又多打通一點,很好玩。

而學到 Redux 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乾這東西怎麼這麼難,很抽象又難理解,看了各式教程才真的慢慢有點頭緒,窺探到日漸複雜的前端開發是怎麼一回事。


課程跟自學的差別

以前也有許多自學的經驗,自學的問題某一部份在於很難評估學習成效,也很難知道什麼規模的練習適合自己的程度,換句話說就是目標很模糊,也就難以提高成就感。

而課程跟自學最大的差別的在於,每週都有一個明確的短期目標 - 作業,對於每週的成效評估有個很客觀的標準就是把作業完成,還有很好玩的挑戰題可以嘗試難題,跟更重要的即時 feedback,寫作業的很大一個動力是 code review,想到會有人看我的程式碼就覺得很興奮,也會更認真寫,最後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是來自社群的規範力,看到別人拼命就覺得自己不能再耍廢了。

關於自信

這是一個很難的課題,而且在面試的模式中尤其重要,先說如果是論外在表現的話,我覺得要表現出有自信的樣子不難,難的是你要怎麼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其實不錯,或許從好好了解自己開始。認清自己哪些部分做得不錯,又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把自己的長處當成理所當然,且同時無限放大自己的短處,那可能不管變得多強都無法相信自己很強這件事。

我不覺得自己是個沒有自信的人,但如何盡可能縮小外部評價跟自我評價的差異,也還在慢慢摸索當中,可能訓練自己接受批評的心理素質要再強大一點,當陷入學習深淵時,總會想起一句在 podcast 聽到的話激勵自己:

「 沒有我不會,只是還沒學會 」


成就感 & 挫折感

在長達半年多的學習過程中,當然也不乏出現很多成就感跟挫折感的情緒,且時常是並存的,成就感的瞬間經常是歷經挫折得來的階段,像是拼命寫的作業卡了超久,但看到最後的成果還是會挺開心,也會想跟朋友分享( 儘管他們看不懂 )、或是在寫挑戰題時心情總是有點雀躍,這是比較幸運的時候。

而有些就挫折,就單純只是挫折而已。

像是自己拼了命的往一個方向衝,而最後只看見一條死路,掛著「 此路不通 」的告示牌,沒有厲害的沿途風景,也沒有覺得自己從這條路上快速成長,在第 14 週部署的時候就有這種無力感。

學習方法

其實我覺得自己的學習方法效率不佳,就是大量找資料、了解大家是怎麼去解釋同個概念,並整理出自己消化過後的重點,輸出成一篇篇筆記,就這樣。

至於為什麼說效率不佳,因為寫筆記要耗掉大量的時間,所以有關如何有效率的學習推薦看這影片:How to study for exams - Evidence-based revision tips

但做筆記額外的優點是,以自己的經驗來看,有經營技術 Blog 在面試時真的大加分,先不論內容的品質,能夠有毅力的持續做這件事,某種程度可以代表你學習能力跟熱忱都不算差的證據。


求職歷程

在找工作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 實力 」無法說服人,只能靠更多的「 誠意 」,履歷的呈現方式從開始求職前兩個三月就開始搜集資料,參考許多不同大大的履歷才大概有個雛形。

課程上完後日本耍廢回來,大概花了三天把線上簡歷弄完,就開始投履歷,走的是海投路線。

如果單以結果來看,找工作算是挺順利的,投 65 間中有 17 間邀約、最後面了 13 間,撇除 2 間因為面到心累就放棄後來的二面流程,收到不少份 offer。

雖然現在說的雲淡風輕,但面試順利可不等於輕鬆,過程中的壓力大得超乎我想像,可能面試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變成參加導師計畫的期末考,任何一次的失敗都像個標籤,變相得否定這半年的努力,當然理智上知道這種想法並不合理,但還是不免往這方面去想。

自己有哪些價值,在面試馬拉松的過程中發現有更多層面的解釋,絕對不單單是看 offer 上的數字來定義。

從面試中學習

我絕對相信面試也是一種學習,印象深刻的是在某一次面試中,對方說了如果你工作一陣子之後,在工作中可能會有七成的任務是很有把握的,意思是不需要查資料就有信心可以把工作完成,那這時候你會怎麼去看待這些可能學習不到太多新技巧、成長幅度不大的任務?

面試官說:「 我自己的做法是,不停得去想怎麼寫會更好、或讓程式碼效率更佳,有追求『 更好 』的想法,才是進步的原動力。 」

求職期間遇到很多很有誠意的面試官,真的非常感謝他們,給我許多回饋與職涯上的建議,雖然面試壓力很大,但還是一段令人感恩的過程。至於該怎麼選擇未來的公司也是一大難題,感覺每個選擇都各有優缺,憑著面試期間兩三小時交換到的資訊,很難了解哪一個最適合自己。

最後選擇了產品我也很喜歡的公司,就像其中一個面試官對我說的:「 前端工程欲漸複雜,因此選擇你真正喜愛的產業會讓自己更能堅持下去 」,雖然寫 APP 等於是又轉換了跑道,但我想到可以跟朋友分享自己開發的產品就覺得滿心期待。


課程社群

很感謝有每日進度系統的存在,沒有動力的時候看一下同學在幹嘛,開心的時候在上面發個廢文,有學習心得的時候也可以去上面分享,是我理想中的社交平台,不用在乎有沒有人看,又是怎麼看待我這傢伙怎麼一直在上面發廢文的。

看到同學們一起卡關,有時候也會蹦出一些爆笑的互動,這半年說孤單也是挺孤單的,整天一直關在 Mac pro 的小小螢幕裡,而進度系統是唯一的心靈綠洲,超級喜歡。偶爾看到厲害的同學會想知道他怎麼辦到的,會不甘心、會想變得更強,偶爾失落但幾天後還是可以站起來繼續前進,學習是個充滿荊棘的路,當下只會覺得走得很痛苦,回頭才發現肌肉長出來了,練好的肌肉會讓下一條路沒那麼辛苦。

最近因為常去小樹屋的關係,有個空間可以讓同學聚在一起,平常各忙各忙的用電腦、偶爾解解 leetcode、分享面試經驗、講講幹話,讓線上的互動移轉到線下,讓邊緣如我好像多了一些朋友,樹屋真的是個很溫暖的空間,希望工作後還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感謝 mentor

最後真的萬分感謝 Huli,雖然課程中的互動沒有很多,但最後找工作階段非常謝謝 Huli 不斷得給我建議也一起討論工作如何選擇,不只是 mentor,也是個人很好又很強的朋友。

雖然 Huli 對同學走一個放牛吃草的路線,每週的隨意聊都是帶些雞湯以及反雞湯,總說不喜歡強迫學生要加油,但很神奇的還是會鼓勵到大家,很喜歡課程用心安排的每個環節。目前好像不會有第四期了,能作為第三期的學生非常感恩,參加課程是我 2019 年最超值的決定。

最後來個真雞湯,引用自很喜歡的 Bojack Horseman,主角在第二季練習跑步跑得很痛苦的時候,路過跑者對他說的話:

It gets easier. Everyday it gets a little easier. But you gotta do it everyday, that's the hard part, but it does get easier.

commented

先來講一下跟心得相關的感想,在心得裡面有兩點我想講的:

認清自己哪些部分做得不錯,又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把自己的長處當成理所當然,且同時無限放大自己的短處,那可能不管變得多強都無法相信自己很強這件事。

講得好有道理

雖然現在說的雲淡風輕,但面試順利可不等於輕鬆,過程中的壓力大得超乎我想像,可能面試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變成參加導師計畫的期末考,任何一次的失敗都像個標籤,變相得否定這半年的努力,當然理智上知道這種想法並不合理,但還是不免往這方面去想。

最有感的是這一句「任何一次的失敗都像個標籤,變相得否定這半年的努力」,這讓我覺得應該要想一下如果有下一期,要怎麼針對這點去做心理建設然後去調整。可能要像第三期開頭寫的那篇一樣,寫一篇「面試前的心態調整」之類的

接著是一些其他的心得。

雖然她自己本人可能沒注意到,但 Yakim 是第三期計畫中一個重要的存有(原本要講「存在」,後來發現亂用專有名詞好像滿好玩的,就改成「存有」了)。

原因有二,第一點是她是這期學生裡面少數有前端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第二點是設計背景以及切版能力。

憑著這兩點,起跑線就與其他同學不一樣,而且做出來的作業也比較漂亮,總是讓其他學生驚嘆不已。其實這對其他同學來說有好有壞,好的點是你可以看到這份作業可以完整到什麼樣子,拉高自己的眼界;而壞處則是若一個不小心把自己丟入比較的無窮迴圈之中,就會永劫不復,覺得自己怎麼輸成這個樣子。

如果要論程式能力的話,連 Yakim 自己可能有時候也會拿自己跟前面的人做比較,例如說另一個重要的存有 minw。不過我覺得在計畫裡面出現這些比較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就算現在不比,出去工作以後還是有可能跟其他同事比,不如早點體會這個過程,好好找到自己平衡點。

二十週的 Lazy Hackathon 在計畫開始的時候我就有想法了,原本是要自己做的,但一來我懶病發作,二來我完全不懂設計,大概只能做出一個具有中華民國獨特美學的網站。正好有一個同學進度靠前而且做出來的東西滿漂亮,就把這個專案交給 Yakim 了。而事實證明交給她是對的,做得很好,而且後續的優化也做得很好,讚讚讚。

還有另外一個 Yakim 幫很多的地方,就是面試心得。Yakim 以及 Sena 都是面試很多間而且幾乎每間都會分享心得的學生,等於說是計劃中的領頭羊,起了一個帶動群眾的效果,讓其他還沒面試的學生可以透過心得一窺面試的樣貌,也能提前準備一些面試的考題。

大約也是從她面試開始,我們有了比較多的交流,會討論一些求職上的策略或者是來找我求救(?)以及詢問意見等等。她的求職過程應該可以用倒吃甘蔗來形容,前一天才擔心自己會不會找不到工作,是不是要重新修煉一波再重出江湖,隔天就拿到了複數個 offer,開始煩惱到底要選哪一間公司比較好,世界就是這麼非常奇妙。

總之呢,最後選了一間問心無愧的公司,拿了自己會感到開心的薪水,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