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Lin-TWer / blog

使用 React 实现的博客💥

Home Page:https://ethan.thoughtworkers.me

Geek Repo:Geek Repo

Github PK Tool:Github PK Tool

Epic - 博客回炉重造 2018

EthanLin-TWer opened this issue · comments

2020-11-09:这是2018年扔下的一个系列。那个时候讲话还不精炼,抱怨多于内容(那会刚被国内市场虐完)。大概意思是说,做2C与做2B不同,2C做产品在技术上对埋点统计用户体验的需求更多些。然后讨论了一下我搞这个博客的初衷:我想说点东西,但不期盼交流。表达之于我,是不得不说,是空中之空。

2018年唠的老嗑 修复一下博客首页不能展示超过2017年文章的 bug。。。

最近觉得撸代码没劲儿,一方面项目上逐渐学到一些架构性的东西。以往醉心于技术架构和整洁代码,但现在如果再让我从头起个(产品型的)项目,我一定会从头就把这仨事情搞好:埋点统计用户体验自动化测试设计

最近发表 React 单元测试的文章,得到很多大神的反馈。点进去,看到一篇文章讲项目与产品的区别,甚是契合最近的心态。项目关注成败,产品关注价值,这是本质不同。当你在做项目时,埋点和 UX 是你不关心的两个部分。当然,我所说的关心是愿意投入资源的关心,是不投入产品就可能死掉的关心。它是生死项,不是可选项。讲到生死项,不禁想到优秀方法论的伟大能力。讲到伟大能力,不禁想到伟大责任,想到英雄,想到不得好死。

说到关注价值,不禁又想到价值,想到虚空。做一个软件产品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但用户是什么?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价值?用户有什么需求?人有什么需求?人又是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先进的方法论护身,最终就是为了写代码、做管理、做经理吗?但是别人真的需要你来创造什么「价值」呢?看起来我好像热爱技术,但是我热爱的是什么呢?为了那个尚未找到的意义,我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写着这一行代码呢?搞不懂。

噢对了,虽说提到「价值」,但还是不要因为敏捷,就觉得所有场景下都是越快上线验收价值越高。可能有的产品频繁上线也不一定就能越快获得价值呢(比如最近了解到,以线上作为补充,主要以线下渠道为主的应用),可能还是跟产品形态有关系的。我不是说它一定是错的,而是说在真正实践之前要克制自己不要有这个先入为主的预设。怎么实践呢,多了解了解商业了只能。

粗粗想了一下,想要做产品的感觉,可以从自己的博客入手。一方面我很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又觉得此种声音没有意义。无所谓强弱好坏。无所谓产品价值。无所谓意义。如果要说博客的价值的话,我觉得是,在表达中表达着。如此而已。

以下是个简易的当前迭代(Day1)和待办列表,已经都按优先级排好顺序,从上往下做即可。列表和详情是基本的展示平台,已经做完;其次是评论,包括点赞,是基本的交流平台;再次是UI,博客只希望作为安静的交流之地,其UI应该体现这个阅读至上的理念,不包含任何无关之物。性能可以做完Day1以后第一个做,而埋点、专题之类的东西就等有了人再说吧。

Day1

  • 单篇文章可以评论 #9
  • 单篇文章可以点赞、点差评 #10
  • 文章目录 #34
  • ui设计 - 酷炫一点咯。支持可切换的markdown主题,所以注意ux管理 #6
  • 他说。他总是有些话要说的 #14
  • 首页列表 #7
  • 支持单篇文章的阅读,有目录,简介,沉浸式阅读 #8

待办列表

  • 性能 - 访问性能是第一位的 #4
  • 架构设计 - 希望能支持多种语言,想练习不同语言/技术栈的时候能简易插拔 #3
  • 首页有专题。专题支持可扩展,可新增一个专题,比如翻译某个文章的专题,udacity专题等 #12
  • 埋点统计 #2
  • 数据展示,如alfred数据,等以简明图表示即可 #15
  • 目标管理器。有个痛点,就是目标一直在变,其背后的决策依据是啥经常会忘,而一些 action 却还在被执行 - 玄学。我的目标并不想share出来…另外自己已经有线下的管理办法。Won't do. #17
  • 草稿区。没写完的文章也可以看到、给反馈 #13
  • 首页有目录,可按目录分类文章。主要有翻译目录 - 目录还要多次点击 #11
  • 翻译文章。翻译版本需要特殊处理,比如左右分栏对比,段落对齐显示等 #16
  • 中英文翻译 #18
  • 使用最新的技术栈 & 基础设施搭建 navigation啊 dva啊 firebase啊 CI、测试工具、自动部署等 #5

2020前来打卡。

2022前来围观。